先向各讀者致歉。上星期沒有如期更新部落。
Part II 寫極都唔完,因為每星期也有新消息。以下是幾星期前寫落,加上備注反映最近發展。
Sony 的失誤
網上已有很多 articles 討論 PS3 有甚麼出錯,原因主要是定價過高和缺乏遊戲。
如看歷史,第一和第二代 Playstation launch 時都有「必買」遊戲同步推出,能夠 showcase 遊戲機的功能,但 PS3 則乏足善陳 — 21 個 launch titles 中,只有四個是 PS3-exclusive。而四個遊戲中高 rating 的並不是老少咸宜,其餘的 rating 則很低。因此對銷量沒有幫助。
至於價格 — PS3 不單是三者中最貴的。如果從純遊戲機角度更看更是天文數字 — 是上一代的兩倍 (PS2 的 launch price 是 $300) — PS3 的高價確實令不少 Playstation fans 轉向 Xbox 360。從產品研發角度,定價過高只是結果,實際上是 Sony 錯估市場導致過分研發。
當優點變成缺點
功能上 PS3 的設計無疑是畫時代的 — Cell 內八個 SPE (浮點處理器核心) 把 Xbox 360 的即時圖像 (real time graphics) 功能完全比下去 (Xenon 只有三個 PPE — Power-processing Element — SIMD-enhanced 整數處理核心)。Sony 設計者估計 PS3 的壽命為10年 (相對上,PS2 在 2000年推出)。正因如此,Sony 用了400個工程師,花了四年時間特別為 PS3 研發 Cell。除了研發成本高昂,Cell 的 221mm2 die-size 也是最大的 (相對 Xbox360 的 Xenon, 只是 168mm2, 少 Cell 約四分一)。
除此之外,Sony 又將 PS3 變成 Blu-ray 對 HD-DVD 這場「光碟格式戰」的武器而把 Blu-ray 設定成 PS3 標準裝備。因為這技術太新和不是 industry standard 的關係,故此又增加了 PS3 的成本。Sony 每部 PS3 成本約 $725-900 美元,以市價 $600 美元計每賣一部便蝕 $125 至 $300 美元。
錯估市場: Sony 錯誤估計已完全控制遊戲機市場 — 消費者會盲目買任何叫"Playstation"的產品,和 Sony 有能力重新訂遊戲規則 (如十年壽命,blu-ray,訂價等)。又忘記了以前 Playstation launch 的成功經驗。相反微軟經過 Xbox 的教訓後,今次 Xbox 360 比 PS3 早出一年,使發展平台較為成熟,無論遊戲數量和質素也比 PS3 佔優。
因為第一、二代 Playstation 的大成功,勝利充昏頭腦,PS3 設計者和市場脫節而訂下過高產品目標,加上缺乏靈活性 (例如微軟有 stripped-down 的 Xbox 360 core SKU) 導致 Sony 今日境地。Sony 在設計過程中其實可以有其他方案補救,因為微軟的設計已早在各 conference 曝光 (PS3 也是),加上 Xbox 360 比 PS3 早面世,Sony 設計者難詞其咎,驕兵必敗,人頭落地可以理解。
PS3 是產品研發的好借鑒 — 研發過程需控制成本,知己知佊,發展「剛好」比對手優勝的產品。
前景
任天堂: Wii 現在銷售勢如破竹,挑戰是如何保持「動力」 (momentum)。因為有 volume,任天堂應與更多遊戲公司合作設計 Wii 遊戲。因為 Wii 的硬件較弱,任天堂應開始發展與Wii 相容的後繼,在三年內有需要 catch-up Xbox 360 和 PS3 的重要功能 (例如 1080p, 和提升圖像處理功能)。因為到時 PS3 和 Xbox 360 的環境(如遊戲和價格)會很成熟。
微軟: 微軟 Xbox 360 比 PS3 早出一年,現在有很多優勢 — 除價錢比 PS3 平,遊戲數量較多外,遊戲的質素也較 optimized (能夠充分發揮 Xbox 360 的功能)。加上微軟是軟件公司,遊戲發展平台也比 PS3 developer-friendly。微軟應運用以上優勢嬴取更多以往只在 Playstation 的 titles,和利用 PS3 過分研發的失誤,不斷降低 Xbox 360 成本令 Sony 蝕錢。另外,微軟也應發展像 Wii 的 controller 和遊戲,加上降低成本也可幫助微軟爭奪任天堂剛開發的「非打機者」市場。
Sony: Sony 現在情況非常不利。首要任務是降低成本,務求到達$400-500價位。筆者相信 PS3 的裝配與 logistics 成本已很 streamline,因可遵循 PS2 的 model。PS3 最貴的組件是 Cell 和 Blu-ray。傳聞 Cell 已開始 65nm 生產,但因為 Xbox 360 與 Wii 的處理器都是由IBM生產,所以幫助應該不大。 Blu-ray 才是主因,而現階段 Sony 已不能用其他方法替代 Blu-ray。在不增加損失下,年尾前(1) 應只可降到 $500 (到時 Xbox 360 Elite 應會是 $400)。除了成本,遊戲發展也不樂觀 — 因為 PS3 太新和太先進 (只有 Cell 有 SPE),加上比微軟難用的發展平台,雖然即將有很多遊戲推出,但短期內都不能充分發揮 Cell 的功能。Sony 應想辨法幫遊戲公司開發能發揮 PS3 功能的遊戲。
當然,Sony 也需進攻「非打機者」市場 (現在情況不是主要)... PS2 的價位可能較有機會。不知 Sony 應否延長 PS2 的壽命以抗衡 Wii。
(註1) 筆者原本估計 PS3 會在 Thanksgiving 左右才減價。原因是現在每部已經蝕錢,從成本看短期應無條件減價。7月初 PS3 已傳得火熱會在 E3 Expo 宣佈減價,但周五被某 president 澄清。想不到周一 Sony 便宣佈減 $100。咁算唔算講大話? 堂堂 corporate officer 都可以這樣前後矛盾。以後仲有人信?!
鹿死誰手
以下是直到五月的銷售數字。
Wii 對 PS3 銷售約 4:1,對 Xbox 360 約 2:1。有趣的是 PS2 銷售仍佔市場四分一,比 Xbox 360 還高。
但累積數字還是早出一年的 Xbox 360 領先。Wii 追過只是時間問題。
趨勢數字較有趣。06年11月是比賽正式開始的月份。
到目前:
- PS3 所有月份都是「包尾」。
- 12月是聖誕銷售高峰,Wii 看來敗於 PS2 和 Xbox 360,但不要忘記任天堂也低估了 demand。這有可能推高其他 console 銷量。
- 聖誕後,07年數字開始 stabilize — 排除 PS2,次序一直是 Wii, Xbox 360, 最後 PS3。
- 4月: Wii 和 PS2 位置可能從此正式對調。
筆者認為:
- 很明顯,PS2 是 trend-down。
- PS3 將會 trend-up (還可以更差?)。「第一浪」的 PS3 遊戲會趕在下半年和聖誕前推出。問題是 PS3 銷量會不會超過 Xbox 360? 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但會是何時? 但這就關乎價格 — 有兩個因素 — 消費者對 $500 PS3 的反應與微軟幾時減價。
- Sony 最近減價對銷量會有幫助,這是基本供求定律。尤其現在送 5 隻 Blu-ray 電影,和很多商家加送 controller,已間接把售價降低為 $400。
- Xbox 360 會何時減價? 微軟一直未出減價這王牌,主要因為無此必要 — PS3 一直未能威脅。但 Xbox 360 會否為 Wii 減價? 筆者覺得機會不大。因為 360 core 和 Wii 只是相差 $50。揀任天堂的會是因為 Wii 的獨特設計而非價錢。從微軟角度看,即使 Wii 和 Xbox 360 同價,大部份消費者也未必會捨 Wii 而揀 Xbox 360。微軟需要的是其他 features 才能和 Wii 競爭。相反,微軟肯定會在 PS3 開始有 momentum 時減價 — 此舉將會減慢 PS3 momentum。無論是微軟成功阻止 PS3 超越其銷量,或 PS3 成功超越 Xbox 360,結果必然是新一輪減價戰 — 敗方減價壓力將會大增。
- 任天堂基本上可隔岸觀火,等 PS3 與 Xbox 360 勝方出線。但無論如何任天堂都應有提升重要功能的準備。到時那些 technologies 應很成熟。
- PS3 會否超越 Wii 的累積銷量? 長遠計這應無問題。主要因為 PS3 壽命為10年。首要是幾時 PS3 會和 Wii 對調位置? 那就看 PS3 幾時可減至大部份人能接受的 price point (筆者估 $300-350)。但當 PS3 累積銷量勝出時,到時可能已經沒有意義,因為下一代遊戲機又會推出。到時便真正証明過分研發的錯。
讀者估最後鹿死誰手?
後記
- 各位可能會問筆者買了甚麼。筆者只會考慮 Wii 和 PS3。Wii 是一部很好的 party machine。 PS3是因為期待以久的みんなのGOLF 5 是 PS3 的 exclusive title,同時 PS3 是遊戲機設計方向最先進的 — 遊戲的 real time graphics 會是最真實和最豐富的(這當然需要遊戲支援,這只是時間問題)。
- 從筆者觀察,夏天暑假遊戲機銷量應會上升,尤其是 Wii,這兩三星期一直售罄。
- NPD數據只 cover 美國,並不反映全球銷量。
- 在 Part I 曾比較各 console 的主要功能,其中一項是線上服務 (online services)。注意這功能主要由軟體提供 — 用戶只需更新機中軟體便可增加功能,所以可以有很多變化。例如 PS3 的新 firmware 便增加了 DLNA 功能。線上服務基本上是另一個戰場和有很多機會,令這場遊戲機戰更重要 — 廠商得到的不單是 captive audience, 廣告收入也很可觀。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