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1日星期五

回歸地球

很久沒有 update 部落。

是不是已經放棄?

當然不是,熟知行情的好友都知道這兩月發生很多事。

筆者相信二零零七年的十一和十二月是不會忘記的一段時間 —
除了如常的傭碌,有悲嘆,有期盼,有相聚,有歡樂,有新知,有重逢,有感激,有驚喜。

今天,是今年最後的工作天,好像所有事也到了一個段落,正好給筆者停下來,好好休息和珍惜身邊一切。

明天,我與小玲子會到中美貝里斯度假 — 睡,吃,潛水,無限打球。

祝讀者快樂聖誕和新年。明年再見。

2007年10月31日星期三

孤兒仔蒸肉餅

昨天買了成包免治黑豚豬肉,「豬肉蒸水蛋」只用了少少,留下咁多(圖),點算好??

打開冰箱,找到鹹蛋和魷魚乾。
鹹蛋較易弄,決定煮「鹹蛋蒸豬肉」。
蒸肉餅其實很多秘訣。因很容易蒸得太實和硬。
正常蒸肉餅應用半肥瘦梅頭,仲要唔可以用機絞碎。

但係...「孤兒仔煮飯,懶得就懶。」™

睇啲免治黑豚豬肉都幾夠肥,蒸豬肉應不會太硬。

言歸正傳,材料需要:

  • 肥瘦豬肉
  • 鹹蛋 (圖)
  • 薑絲
  • 蔥粒

    醃料:

  • 醬油 1茶匙
  • 幼鹽 適量
  • 糖 適量,1-2茶匙
  • 生粉 1茶匙
  • 麻油 適量

    其他醃料(非必要):

  • 胡椒粉 適量
  • 酒 1茶匙
  • 魚露 2-4茶匙

    做法 (* = 筆者唔記得落):

    肥瘦豬肉 + 鹹蛋 + 醬油 + 幼鹽* + 糖 + 生粉 + 麻油 + 胡椒粉 + 酒 + 魚露* 撈埋一齊。注意要同一方向攪。直至舊肉起膠唔散:

    肉餅入碟,放上薑絲*:

    猛火隔水蒸8分鐘,將近熟時加入蔥粒,再蒸2分鐘即成。(筆者蒸了7分鐘,無落蔥。)

    完成圖:

    我的晚餐 (有菜! 其實昨晚也有,相影得唔好):

    後記:

  • 賣相OK,但唔記得落鹽,唔怪得咁甜!
  • 2007年10月30日星期二

    孤兒仔食譜

    小玲子遠行,上星期食完預備好的糧草。點算好??

    今天挑戰難度,嘗試一道難弄得好的「豬肉蒸水蛋」。

    材料: 日本免治黑豚豬肉 (圖),有機雞蛋 2 隻。
    調味: 醬油, 魚露, 澱粉, 酒, 麻油。

    步驟:
    黑豚豬肉 + 魚露 + 澱粉:

    把 2 隻蛋完全打勻。然後加入(蛋 volume x 1.5)分量的水,和少許魚露,攪勻:

    找一個玻璃蓋鍋子和陶磁碟子 (鐵碟不是太好)。
    鍋子加水,放入蒸架和空碟子。把水煮滾,而碟子也會變熱:

    水滾時,加入豬肉,鋪平碟上:

    加蛋, 收細火 (不可大火, 因蛋會老):

    溫火煮至蛋熟 (因此要用玻璃蓋)。時間大約 4-6 分鐘,時間因火大小而異,用眼決定。

    完成後加醬油和麻油:

    我的晚餐:

    後記:

  • 完成圖的蛋看來過熟,其實那些小泡是加蛋時造成。筆者下次會嘗試把豬肉和蛋加入碟後 settle 一會才蒸。
  • 今次蛋是剛剛熟(很滑),但筆者想可蒸久一點 (用眼決定)。
  • 2007年9月28日星期五

    誰估我是誰

    Part I — 香港售貨員

    地點: 旺角某鞋店
    人物: 我、小玲子、售貨員

    某次回港,和小玲子在鞋店閒逛,無意中和店員聊起來。
    售貨員來自廣東,口音帶點不正。聊了一會,她看我們雖然粵語流利,但我皮膚較黑,不像本地人。

    她便問: 「你們是不是遊客?」

    我們不太意外,因為我們真是遊客。
    但我們土生香港,並在這裡長大。所以好奇香港人覺得我們從那裡來。

    我們: 「對! 你猜我們從那裡來?」

    她想了一會說: 「你們是不是印尼或星洲華僑?」

    我們涕笑皆非,但這答案也不無道理。

    那我(們)便成了南亞人。


    Part II — 美國大陸同事

    地點: 公司會議室
    人物: 我、另外三個同事

    在公司,不成文規定是公事上只說英語,即使能說對方的語言(閒聊例外)。
    這天我做 presentation,開完會,三個同事說起國語來。

    我用港式國語對他們說: 「喎天德擋離民梳沈摸。」

    ...OK... 其實我同英文說的...

    他們有點出奇,其中一個說還以為我是夏威夷人。

    吓...咁都得?

    他解釋他有中國朋友和我 last name 相同,所以推斷我有中國血緣。
    從外表看我皮膚較黑,像中日混血,加上夏威夷多日本人,所以有此推斷...

    又幾 make sense 喎... 那我便成了夏威夷中日太平洋島人 (Pacific Islander)。


    Part III — 北海道小鎮店主

    地點: 北海道某鞋海邊小鎮
    人物: 我、小玲子、小食店主

    這天和小玲子到訪小鎮,我們剛下火車,需要致電溫泉叫車。

    火車站四周只有一間小食店,我們便去借電話。

    我用有限日文問: 「すみません, 電話がありませんか?」

    店主: 「ありますよ! にばえんです。」

    吓? 我一頭霧水。店主見我聽不懂,知道我是遊客,便豎起兩隻手指。
    哦...原來要 ¥200...

    打完電話,原來店主識英文。他說還以為我們是從沖縄來的...又是因為皮膚較黑吧...


    結論: 看來註定是太平洋島人。

    2007年9月22日星期六

    國寶球杆

    上星期與國寶同學到 Golfsmith 選購球杆。這裡品種齊全,而且免費試打。他試了十多枝不同牌子、不同桿身材料和硬度的球杆後, 發現較喜歡桿身較硬 (如 stiff graphite) 的球杆。
    最後, 他揀了 Nickent 的 3DX Iron/Hybrid set — 5 至 PW 是 UNIFLEX 鐵杆, 3 和 4 号是碳纖 hybrid。我和小玲子也有試打, 這套杆的感覺實在很好和 forgiving, 加上正在折扣, 實在是很好的選擇。

    國寶同學打球已有一兩年, 7号杆也打得不錯, 如能純熟運用這套杆, 可以征服很多球場。


    以下是這套杆的資料 (copyright Nickent):

    Nickent 3DX Iron

    An Extreme Power Iron for Everyone! Over the last 20 years, John Hoeflich has designed many of the game’s best-selling irons. Millions of golfers, including many of the world’s best players, have benefited from his iron design philosophy of mixing art with technology and looks with performance. With the 3DX Iron, Hoeflich challenged himself to create the highest level of game improvement irons combined with the classic look that have come to represent Hoeflich irons over the years.

    The first thing a golfer will notice after hitting the 3DX Iron is how far you hit them! Cast from 431 stainless steel, the 3DX has a remarkably thin and strong face, creating a very high C.O.R. to promote faster ball speed. Twenty grams of weight were saved from the face and redistributed in two perfectly balanced tungsten-polymer fused inserts (XW Inserts) on the back of the clubhead.

    Moving 20 grams of weight to the back of the blade and widening the sole makes the 3DX easy to launch and easy to play from a wide variety of lies.

    More on the 3DX Iron:

    Weight is spread to the extreme heel and toe by the XW Inserts, making the head even more forgiving and making the club more stable at impact. Balls will stay in the air longer and land softly as a result of unique Nickent U-Grooves that have been matched to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irons to provide the ideal spin rate under all conditions.

    The XW Inserts also gives the 3DX Iron unmatched forgiveness and feel that will make an immediate imprint on all levels of golfers. The tungsten-polymer inserts absorb vibration from impact, reducing a majority of the shock and harsh feel associated with irons that use hard tungsten plugs or screws used to lower the center of gravity or achieve perimeter weighting.

    "These XW inserts do so much for the 3DX iron," said Hoeflich. “It has a large cavity back with a very responsive face, so the distance, feel and forgiveness are deeply rooted in the basic design elements of the club. What makes the 3DX iron so different and so long compared to other irons is the way the XW inserts work. They spread the weight to the heel and toe, absorb shock and provide that extra ‘oomph’ so many golfers are searching for. After looking at the Iron Byron tests, I would say my first design with Nickent Golf is a smashing success. This is an iron for players of all levels looking to experience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forgiveness and the ability to create more power.”

    The 3DX Iron features two exceptional shafts that have been matched to the powerful head to produce even more power and distance. The new SR2 graphite shaft by UST and the ST-90 lightweight steel shafts encourage faster swing speeds ith no loss of control.

    3DX Iron Specs

    MODEL L/H LOFT LIE BOUNCE
    #3 Yes 20° 60.5° 0
    #4 Yes 22° 61° 1
    #5 Yes 24° 61.5° 1
    #6 Yes 27° 62° 2
    #7 Yes 30° 62.5° 2
    #8 Yes 34° 63° 3
    #9 Yes 39° 63.5° 4
    PW Yes 44° 64° 5
    GW Yes 50° 64° 5
    SW Yes 55° 64° 10

    3DX Iron Shaft Specs

    MODEL GRAPHITE STEEL GRIP
    SWING WEIGHT LENGTH UST SPEEDRATED 2 SWING WEIGHT LENGTH TRUE TEMPER ST-90
    #3 D2 39" X-105, S-95, R-85, R-75, L-65 D2 39" UNIFLEX WINN Grip
    #4 D2 38.5" X-105, S-95, R-85, R-75, L-65 D2 38.5" UNIFLEX WINN Grip
    #5 D2 38" X-105, S-95, R-85, R-75, L-65 D2 38" UNIFLEX WINN Grip
    #6 D2 37.5" X-105, S-95, R-85, R-75, L-65 D2 37.5" UNIFLEX WINN Grip
    #7 D2 37" X-105, S-95, R-85, R-75, L-65 D2 37" UNIFLEX WINN Grip
    #8 D2 36.5" X-105, S-95, R-85, R-75, L-65 D2 36.5" UNIFLEX WINN Grip
    #9 D2 36" X-105, S-95, R-85, R-75, L-65 D2 36" UNIFLEX WINN Grip
    PW D2 35.75" X-105, S-95, R-85, R-75, L-65 D2 35.75" UNIFLEX WINN Grip
    GW D2 35.75" X-105, S-95, R-85, R-75, L-65 D2 35.75" UNIFLEX WINN Grip
    SW D2 35.5" X-105, S-95, R-85, R-75, L-65 D2 35.5" UNIFLEX WINN Grip


    3DFX Ironwood DC

    How do you make the # 1 hybrid model on the Nationwide Tour and # 3 on the PGA Tour even better? Introducting the 3DX DC Ironwood.

    The first week the DC Ironwood was introduced to the PGA Tour, at the last full field event of the 2005 season, it helped catapult the family of 3DX hybrids to # 1 on the PGA Tour. Even the 2004 British Open champion who helped make hybrids famous with his hybrid play switched over to the new 3DX DC after just two days of testing.

    To create an even hotter and more forgiving hybrid, Nickent thinned the face of the 3DX DC, creating a much higher C.O.R. than the original 3DX Ironwood. A special plasma welding process was used to help redistribute the weight to the extreme perimeters of the clubhead. Forty grams of weight were moved down and back in the head using two tungsten-polymer fused inserts (XW Inserts). That’s almost 60% more adjustable weight in the clubhead than in the leading adjustable weight hybrid!

    More on the 3DX DC Ironwood:

    Nickent has used this new weight scheme to create a club that is perfectly weighted to the extreme heel and toe for the straightest and most forgiving setup. This unique feature gives Nickent the ability to make the DC Ironwood the same shape as the Tour favorite 3DX Ironwood, while increasing the MOI by 25%.

    The XW Inserts are a fusion of polymer and tungsten. By using polymer around the outside of the insert, Nickent has the ability to vary the mass of the insert without being bulky and taking away from proper clubhead design. XW Inserts are also used to move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head to insure proper weight distribution and eliminate the “pull hooks” produced by many of the leading hybrid designs.

    The 3DX DC Ironwood has 14 hybrid lofts, one club every 1.5 degrees from 14° to 26°. This hybrid system allows the golfer to attain the optimum distance control and trajectory. With this new system, there will be no distance gaps in your bag and no confusion on what club your hybrid actually replaces.

    The 3DX family of hybrids feature three high performance shafts from the world’s premier shaft manufacturers. The 75-gram Aldila NV hybrid shaft is used, making Nickent the only manufacturer tooffer this stable yet easier to load genuine NV shaft. Also available in graphite is the higher-launching UST SR2 graphite shaft. For players who prefer the weight and feel of steel, the Nippon 950 shaft is available in an S/R shaft option.

    3DX Ironwood DC Specs

    MODEL L/H LOFT LIE BOUNCE
    #1 IWD Yes 14° 59° N/A
    #2+ IWD No 15.5° 59° N/A
    #2 IWD Yes 17° 59° N/A
    #3+ IWD No 18.5° 59°.5 N/A
    #3 IWD Yes 20° 59.5° N/A
    #4+ IWD No 21.5° 60° N/A
    #4 IWD Yes 23° 60° N/A
    #5+ IWD No 24.5° 60.5° N/A
    #5 IWD Yes 26° 60.5° N/A

    3DX Ironwood DC Shaft Specs

    MODEL GRAPHITE STEEL TIP SIZES
    SWING
    WEIGHT
    LENGTH UST
    SR2 (mph)
    UST PROFORCE V2 HYBRID ALDILA NV SWING
    WEIGHT
    LENGTH NIPPON 950
    #1 IWD D2

    MENS: 41.25"
    LADIES: 39.25"

    X-105, S-95, R-85,
    R Light-75, L-65
    S, R X, S, R D2 40.75" UNIFLEX .370"
    #2+ IWD
    #2 IWD
    D2 MENS: 40.75"
    LADIES: 39.75"
    X-105, S-95, R-85,
    R Light-75, L-65
    S, R X, S, R D2 40.25" UNIFLEX .370"
    #3+ IWD
    #3 IWD
    D2 MENS: 40 "
    LADIES: 39"
    X-105, S-95, R-85,
    R Light-75, L-65
    S, R X, S, R D2 39.5" UNIFLEX .370"
    #4+ IWD
    #4 IWD
    D2 MENS: 39.25"
    LADIES: 38.25"
    X-105, S-95, R-85,
    R Light-75, L-65
    S, R X, S, R D2 38.75" UNIFLEX .370"
    #5+ IWD
    #5 IWD
    D2 MENS: 38.5"
    LADIES: 37.5"
    X-105, S-95, R-85,
    R Light-75, L-65
    S, R X, S, R D2 38" UNIFLEX .370"

    2007年9月17日星期一

    Age of Turbulence

    格林斯潘新書 "The Age of Turbulence" 今天出版。
    9月18日星期二中午在 Wall Street Borders 會有簽名會。可惜筆者不在紐約, 否則必會一睹這近代偉人的風範,並對他的貢獻致意。
    筆者明天打算訂購他的 signed copy。

    2007年9月5日星期三

    CSI

    CSI 這不是大家所想的 CSI。

    這文章寫得非常準確,準確程度如公司中人作品。作者不但對此技術熟悉,連其他產品歷史也瞭如指掌(甚至取消了的代號)。這文不是普通員工可以寫到。文中提到技術和筆者工作息息相關。想知將來電腦趨勢,看此文可略知一二。

    2007年8月31日星期五

    ZICAM

    這幾天有點「作病」偵兆,於是去買 Zicam。Zicam 用法是噴在喉嚨位置,因喉嚨是病菌的主要生長地方。
    Zicam 稱能加快(3x)復原速度。今天喉嚨已經無痛。筆者以前用過幾次,效果不錯。

    2007年8月25日星期六

    星星知你心

    筆者一向覺得這壹仔專欄都幾準確。
    這兩星期所寫的雖然是已經或正在發生的事(不是預測),但完全準確。真是犀利。

    2007年8月17日星期五

    食在加州

    美國是「文化熔爐」。各方族裔從世界各地移民到此尋找新生活。
    初來報到的大多會選擇移民聚居和工作較多的大城市落腳,。而加州可能是最多新移民的州份。

    無論是剛剛到埗的新移民,還是早已落地生根的老僑民,對家鄉的事物或多或少總有點情意結。
    其中,家鄉的食物更是不可或缺。正因如此,在加州很容易便找到各國的美味。

    筆者並不是世界飲食專家,對多國食物也無法分辨正宗。
    但同鄉聚集的料理通常是可信的指標。
    以下介紹的未必是正宗料理,但絕對是各國的美味。筆者會不定期更新。

    義大利:
    Osteria: 主打 pasta 和 small plates,沒有 pizza,一間筆者若離開美國會 miss 的餐廳。

    越南:
    Bun Bo Hue An Nam: Bún bò Huế (讀: 本浦洧) Huế 是香港人的順化粉。湯是超辣,但回味無窮。

    日本:
    很多,質素也不錯,以後再寫。

    中國:
    很多,質素也不錯,以後再寫。

    韓國:
    主要是烤肉,以後再寫。

    美國:
    主要令人想起牛排,其實有很多 fine dining,以後再寫。

    巴西:
    主要是烤肉,以後再寫。

    墨西哥:
    加州鄰近墨西哥,點會無份? 以後再寫。

    2007年8月15日星期三

    Social Networking

    筆者近來收到很多 Facebook "add" requests, 看來我們這代也漸漸滲透了。 唔知乜嘢係 Facebook? 下面是一些有關的 links:
  • Kids say e-mail is, like, soooo dead
  • Facebook infiltrating the enterprise: the ups and downs
  • Facebook users open to cyberattacks, ID theft?
  • Ick, old married guys on Facebook
  • 2007年8月12日星期日

    忙完掛住玩

    上兩星期太忙,忙完後周末掛住玩所以無寫 blog。 這星期寫返幾個補數... stay tuned。

    2007年8月2日星期四

    公私兩忙

    今天收到遊戲,但這兩星期太忙無時間玩...
    「人世間最痛苦莫過於此」 

    2007年7月26日星期四

    The Wait is Over

    今天是 みんなのGOLF 5 launch 的大日子。

    這遊戲有幾受歡迎? 下面是這遊戲的歷史 (Source):

    Date Event
    1999.07 「みんなのGOLF 2」発売
    2000.03 「みんなのGOLF 2」100万本突破
    「Hot Shots GOLF 2」(US版)アメリカにて発売
    2000.04 「Everybody's GOLF 2」(欧州版)欧州にて発売
    2001.07 「みんなのGOLF 3」発売
    2002.03 「Hot Shots GOLF 3」(US版) アメリカにて発売
    「みんなのGOLF 3」100万本突破
    2003.11 「みんなのGOLF 4」 発売
    2004.01 「みんなのGOLF 4」100万本突破
    2004.08 「Hot Shots GOLF Fore!」(US版) アメリカにて発売
    2004.11 「Hot Shots GOLF 3」(US版)100万本突破

    只計日本,第 2 和第 3 集推出後九個月各賣出1 million copies。
    第 4 集更利害 — 只消三個月已賣出此數 (有聖誕效應)。

    等了三年半,第 5 集終於面世。Sony 當然對這遊戲有很高期望,甚至推出 PS3 「特別」 bundle (印個唔同嘅盒):

    這遊戲是PS3 exclusive,相信可幫助 PS3 銷量。筆者當然早已在 YesAsia 訂了遊戲,下星期應該送到!

    7月27至30日是香港電玩展 2007 (明報活動資料),唔知會唔會有demo?


    這是筆者第一次嘗試活動圖像(animated GIF),各位覺得如何?

    2007年7月25日星期三

    金爺遊蹤

    這星期有數個短 blog,先寫第一個。

    七月初金爺來美,Independence Week 的星期五我們一行五人到 Napa 遊覽。

    中午我們先到 Julia's Kitchen 午膳。

    然後到 Opus One Winery...


    ...和 Robert Mondavi Winery 參觀。

    中美旗幟飄揚 (後面是加州 state flag):


    因為我們不大飲酒,看了一會我們便去了 Napa Outlets 購物。

    最後,晚上我們和賓少 couple 在 Michael Mina 會合晚餐。完成 Perfect Day!

    金爺走後,國寳將至,真是高興!

    2007年7月17日星期二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Part II)

    先向各讀者致歉。上星期沒有如期更新部落。

    Part II 寫極都唔完,因為每星期也有新消息。以下是幾星期前寫落,加上備注反映最近發展。

    Sony 的失誤

    網上已有很多 articles 討論 PS3 有甚麼出錯,原因主要是定價過高和缺乏遊戲。

    如看歷史,第一和第二代 Playstation launch 時都有「必買」遊戲同步推出,能夠 showcase 遊戲機的功能,但 PS3 則乏足善陳 — 21 個 launch titles 中,只有四個是 PS3-exclusive。而四個遊戲中高 rating 的並不是老少咸宜,其餘的 rating 則很低。因此對銷量沒有幫助。

    至於價格 — PS3 不單是三者中最貴的。如果從純遊戲機角度更看更是天文數字 — 是上一代的兩倍 (PS2 的 launch price 是 $300) — PS3 的高價確實令不少 Playstation fans 轉向 Xbox 360。從產品研發角度,定價過高只是結果,實際上是 Sony 錯估市場導致過分研發。

    當優點變成缺點

    功能上 PS3 的設計無疑是畫時代的 — Cell 內八個 SPE (浮點處理器核心) 把 Xbox 360 的即時圖像 (real time graphics) 功能完全比下去 (Xenon 只有三個 PPE — Power-processing Element — SIMD-enhanced 整數處理核心)。Sony 設計者估計 PS3 的壽命為10年 (相對上,PS2 在 2000年推出)。正因如此,Sony 用了400個工程師,花了四年時間特別為 PS3 研發 Cell。除了研發成本高昂,Cell 的 221mm2 die-size 也是最大的 (相對 Xbox360 的 Xenon, 只是 168mm2, 少 Cell 約四分一)。

    除此之外,Sony 又將 PS3 變成 Blu-ray 對 HD-DVD 這場「光碟格式戰」的武器而把 Blu-ray 設定成 PS3 標準裝備。因為這技術太新和不是 industry standard 的關係,故此又增加了 PS3 的成本。Sony 每部 PS3 成本約 $725-900 美元,以市價 $600 美元計每賣一部便蝕 $125 至 $300 美元。

    錯估市場: Sony 錯誤估計已完全控制遊戲機市場 — 消費者會盲目買任何叫"Playstation"的產品,和 Sony 有能力重新訂遊戲規則 (如十年壽命,blu-ray,訂價等)。又忘記了以前 Playstation launch 的成功經驗。相反微軟經過 Xbox 的教訓後,今次 Xbox 360 比 PS3 早出一年,使發展平台較為成熟,無論遊戲數量和質素也比 PS3 佔優。

    因為第一、二代 Playstation 的大成功,勝利充昏頭腦,PS3 設計者和市場脫節而訂下過高產品目標,加上缺乏靈活性 (例如微軟有 stripped-down 的 Xbox 360 core SKU) 導致 Sony 今日境地。Sony 在設計過程中其實可以有其他方案補救,因為微軟的設計已早在各 conference 曝光 (PS3 也是),加上 Xbox 360 比 PS3 早面世,Sony 設計者難詞其咎,驕兵必敗,人頭落地可以理解。

    PS3 是產品研發的好借鑒 — 研發過程需控制成本,知己知佊,發展「剛好」比對手優勝的產品。

    前景

    任天堂: Wii 現在銷售勢如破竹,挑戰是如何保持「動力」 (momentum)。因為有 volume,任天堂應與更多遊戲公司合作設計 Wii 遊戲。因為 Wii 的硬件較弱,任天堂應開始發展與Wii 相容的後繼,在三年內有需要 catch-up Xbox 360 和 PS3 的重要功能 (例如 1080p, 和提升圖像處理功能)。因為到時 PS3 和 Xbox 360 的環境(如遊戲和價格)會很成熟。

    微軟: 微軟 Xbox 360 比 PS3 早出一年,現在有很多優勢 — 除價錢比 PS3 平,遊戲數量較多外,遊戲的質素也較 optimized (能夠充分發揮 Xbox 360 的功能)。加上微軟是軟件公司,遊戲發展平台也比 PS3 developer-friendly。微軟應運用以上優勢嬴取更多以往只在 Playstation 的 titles,和利用 PS3 過分研發的失誤,不斷降低 Xbox 360 成本令 Sony 蝕錢。另外,微軟也應發展像 Wii 的 controller 和遊戲,加上降低成本也可幫助微軟爭奪任天堂剛開發的「非打機者」市場。

    Sony: Sony 現在情況非常不利。首要任務是降低成本,務求到達$400-500價位。筆者相信 PS3 的裝配與 logistics 成本已很 streamline,因可遵循 PS2 的 model。PS3 最貴的組件是 Cell 和 Blu-ray。傳聞 Cell 已開始 65nm 生產,但因為 Xbox 360 與 Wii 的處理器都是由IBM生產,所以幫助應該不大。 Blu-ray 才是主因,而現階段 Sony 已不能用其他方法替代 Blu-ray。在不增加損失下,年尾前(1) 應只可降到 $500 (到時 Xbox 360 Elite 應會是 $400)。除了成本,遊戲發展也不樂觀 — 因為 PS3 太新和太先進 (只有 Cell 有 SPE),加上比微軟難用的發展平台,雖然即將有很多遊戲推出,但短期內都不能充分發揮 Cell 的功能。Sony 應想辨法幫遊戲公司開發能發揮 PS3 功能的遊戲。

    當然,Sony 也需進攻「非打機者」市場 (現在情況不是主要)... PS2 的價位可能較有機會。不知 Sony 應否延長 PS2 的壽命以抗衡 Wii。


    (註1) 筆者原本估計 PS3 會在 Thanksgiving 左右才減價。原因是現在每部已經蝕錢,從成本看短期應無條件減價。7月初 PS3 已傳得火熱會在 E3 Expo 宣佈減價,但周五被某 president 澄清。想不到周一 Sony 便宣佈減 $100。咁算唔算講大話? 堂堂 corporate officer 都可以這樣前後矛盾。以後仲有人信?!

    鹿死誰手

    以下是直到五月的銷售數字。

    Wii 對 PS3 銷售約 4:1,對 Xbox 360 約 2:1。有趣的是 PS2 銷售仍佔市場四分一,比 Xbox 360 還高。


    但累積數字還是早出一年的 Xbox 360 領先。Wii 追過只是時間問題。


    趨勢數字較有趣。06年11月是比賽正式開始的月份。

    到目前:

    • PS3 所有月份都是「包尾」。
    • 12月是聖誕銷售高峰,Wii 看來敗於 PS2 和 Xbox 360,但不要忘記任天堂也低估了 demand。這有可能推高其他 console 銷量。
    • 聖誕後,07年數字開始 stabilize — 排除 PS2,次序一直是 Wii, Xbox 360, 最後 PS3。
    • 4月: Wii 和 PS2 位置可能從此正式對調。

    筆者認為:

    • 很明顯,PS2 是 trend-down。
    • PS3 將會 trend-up (還可以更差?)。「第一浪」的 PS3 遊戲會趕在下半年和聖誕前推出。問題是 PS3 銷量會不會超過 Xbox 360? 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但會是何時? 但這就關乎價格 — 有兩個因素 — 消費者對 $500 PS3 的反應與微軟幾時減價。
    • Sony 最近減價對銷量會有幫助,這是基本供求定律。尤其現在送 5 隻 Blu-ray 電影,和很多商家加送 controller,已間接把售價降低為 $400。
    • Xbox 360 會何時減價? 微軟一直未出減價這王牌,主要因為無此必要 — PS3 一直未能威脅。但 Xbox 360 會否為 Wii 減價? 筆者覺得機會不大。因為 360 core 和 Wii 只是相差 $50。揀任天堂的會是因為 Wii 的獨特設計而非價錢。從微軟角度看,即使 Wii 和 Xbox 360 同價,大部份消費者也未必會捨 Wii 而揀 Xbox 360。微軟需要的是其他 features 才能和 Wii 競爭。相反,微軟肯定會在 PS3 開始有 momentum 時減價 — 此舉將會減慢 PS3 momentum。無論是微軟成功阻止 PS3 超越其銷量,或 PS3 成功超越 Xbox 360,結果必然是新一輪減價戰 — 敗方減價壓力將會大增。
    • 任天堂基本上可隔岸觀火,等 PS3 與 Xbox 360 勝方出線。但無論如何任天堂都應有提升重要功能的準備。到時那些 technologies 應很成熟。
    • PS3 會否超越 Wii 的累積銷量? 長遠計這應無問題。主要因為 PS3 壽命為10年。首要是幾時 PS3 會和 Wii 對調位置? 那就看 PS3 幾時可減至大部份人能接受的 price point (筆者估 $300-350)。但當 PS3 累積銷量勝出時,到時可能已經沒有意義,因為下一代遊戲機又會推出。到時便真正証明過分研發的錯。

    讀者估最後鹿死誰手?

    後記

    • 各位可能會問筆者買了甚麼。筆者只會考慮 Wii 和 PS3。Wii 是一部很好的 party machine。 PS3是因為期待以久的みんなのGOLF 5 是 PS3 的 exclusive title,同時 PS3 是遊戲機設計方向最先進的 — 遊戲的 real time graphics 會是最真實和最豐富的(這當然需要遊戲支援,這只是時間問題)。
    • 從筆者觀察,夏天暑假遊戲機銷量應會上升,尤其是 Wii,這兩三星期一直售罄。
    • NPD數據只 cover 美國,並不反映全球銷量。
    • Part I 曾比較各 console 的主要功能,其中一項是線上服務 (online services)。注意這功能主要由軟體提供 — 用戶只需更新機中軟體便可增加功能,所以可以有很多變化。例如 PS3 的新 firmware 便增加了 DLNA 功能。線上服務基本上是另一個戰場和有很多機會,令這場遊戲機戰更重要 — 廠商得到的不單是 captive audience, 廣告收入也很可觀。

    相關連結

    2007年7月4日星期三

    Greeting — 玉置成実

    又到周二,這星期太忙仲未寫完「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Part II。

    最近無意發現 Greeting 呢隻 CD (2004年2月推出)。這是玉置成実的第一張專輯。

    聽落成隻碟都幾好聽,玉置成実唱功實在不錯。唯一是覺得把聲(唱腔)同啲歌好似動畫歌曲 — research 下原來真係 — 大部份都係 Gundam SEED 既歌。

    呢位小姐來頭幾勁: 2003年15歲時從有5000人參賽的 Sony Music Japan 試音中脫穎而出。出道時是 Gundam SEED 的御用歌姬。2003-04年出了四張singles (Believe, Realize, Prayer, Shining Star)。2004年出這張專輯和被選為 New Artist of the Year,之後兩年(05, 06)再出兩張Oricon冠軍專輯(Make Progress, Speciality)和一張singles精選 (Graduation)。她07年3月才高中畢業,將來發展應相當理想。

    朋友中有沒有對玉置成実已經很有認識的?

    玉置成実 Bio

    2007年6月26日星期二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Part I)

    差不多每季也有關於任天堂 Wii 與 Sony PS3 銷售數字的新聞。 本人通常都有注意這些消息。除了因為平時會打機外,工作上也有需要了解這類機器的市場策略和趨勢。

    不要小看這些「玩具」,裏面的計算和圖像功能隨時比個人電腦好,例如 PS3 用的處理器是特別為遊戲機設計的 Cell microprocessor。

    這邊有很多網站會 track 在那裏可買到一些時常斷貨的熱賣商品,例如 WiiPS3XBOX360DS 和將推出的 iPhone

    任天堂早前己宣佈會増產,但最近仍時常見到 Wii 斷市,而 PS3 則經常有貨 (例如 Craigslist 更有很多新貨低於正價出 售; Best Buy 有 40 吋 1080P HDTV 加 PS3 bundle 促銷,KDL40V2500,US$2000)。加上Sony的人士變動,如發明第一代 Playstation,被稱「Playstation之父」 的 Ken Kutaragi 離開 Sony (他也是PS3的主要設計者)、Sony 美國 Video-game unit 裁員等消息,所以對最新銷售數字特別好奇。終於今天在 Register 找到 答案 — 在日本四月 Wii 對 PS3 的銷售數量為 4:1,到五月更提高至 5:1。現時 情況對 Sony 頗為不利。

    為什麼 PS3 的銷售如此差勁? PS3 的前景如何? Sony 有什麼辨法解救?

    先比較 PS3,Xbox 360 與 Wii 的主要功能:

      Playstation 3 Xbox 360 Wii
    Processor Cell processor
    Jointly developed by Sony, Toshiba and IBM
    POWER architecture, 90nm SOI,
    1 PPE, 8 SPE.
    XENON processor
    POWER architecture, 90nm,
    3 PPE.
    Broadway processor
    POWER architecture, 90nm SOI
    Graphics RSX 'Reality Synthesizer'
    Developed by NVIDIA and Sony, G70-based, 90nm
    Xenos
    Developed by ATI, 90nm
    Hollywood
    Developed by ATI, 90nm
    1080P Yes Yes No
    HDMI Yes Elite only No
    Audio Digital audio optical output,
    Dolby Digital 5.1, DTS 5.1, LPCM 7.1
    Digital audio optical output,
    Dolby Digital 5.1, Dolby Pro Logic II
    Dolby Pro Logic II
    Online Services Playstation Network
    2 levels: Free and Subscription

    Free: Playstation network account (keep scores, rankings, game data, matchmaking...etc), voice/video chat, messaging, multi-player game support, game demos and videos, movie trailers, and patches download.


    Subscription: Game-dependent service subscription
    Virtual Market: PlayStation Store (PS1 and PS2 games download...etc)
    Xbox Live
    2 levels: Silver (free) and Gold (subscription)

    Silver: Gamertag (user profile, reputation, matchmaking...etc), Gamescore (scores, rankings, archievements), voice chat, messaging, download patches.


    Gold: Regular subscription required, access to all Xbox Live online features

    Virtual Market: Xbox Live Marketplace, Xbox Live Arcade (purchase and download games), Xbox Video Marketplace (distribute TV shows and videos)
    Online services through channels under Wii Menu:
    Mii Channel for avatar and profile; Wii Shop Channel for game download; Forecast Channel for weather; News Channel for news; Internet Channel for web browsing; ...etc.

    WiiConnect24: Download patches and offline messages.

    Nintendo Wi-Fi Connection: Free online gaming over Internet.

    Hard Disk 60GB Core: None
    Elite: 120GB
    No
    Play MP3, Photos, Movies Yes Yes No
    Next Generation DVD Blu-ray HD DVD, sold separately, $200 No
    Console-specific Wi-Fi
    CF, SD, MS slots.
    Media Center PC connection
    Windows Live Messenger
    Wi-Fi, SD slot
    Price $600 Core: $299
    Elite: $479
    $250
    Included (US version) Wireless controller, AV, USB and ethernet cables. (S, component or HDMI cables sold separately.) Core: Console, 1 wired controller, composite AV cable
    Elite: Console, 1 wireless controller, remote control, headset, HDMI, composite and ethernet cables
    Wii Remote(tm), Nunchuk(tm),
    sensor bar, sensor bar stand,
    AV cable, console stand

    市場策略: PS3 的對手

    從設計上,明顯 Sony 眼中 PS3 的對手並不是 Wii,而是 Xbox 360。同時也可推斷任天堂亦不打算與 Sony 和微軟對抗。其實從第一代 Playstation 其對象便是成人 (後來微軟 Xbox 加入分一杯羹)。而任天堂的對象一向主要是兒童 — 任天堂的 titles 如 Mario 都是為兒童開發 — 其實 Wii 的目標市場也不例外 — 因為兒童市場是任天堂的優勢 (core strength) 和 bread and butter。 雖然任天堂當初有估計 Wii 的設計能開拓兒童以外的市場,但相信也始料不及 Wii 的設計竟完全成功開拓了平時不打機的新市場。

    從大部份人眼中,PS3,Xbox 360 和 Wii 都只是一部 console (遊戲機)。其實各廠商真正的目的是爭奪 Living Room Entertainment 這個新市場: 現在數碼相機已 非常普及,加上下載音樂和電影也漸漸成熟,家中的 digital content 也越來越多。這正是 Sony,微軟和 Apple 的下一個戰場,各公司也想盡辦法爭奪這個繼個人電腦 外的硬件和軟件市場。Sony 和微軟的策略是用遊戲機作「木馬」打進 living room,而 Apple 則以 Apple TV (微軟的 Media Center 是另一方法)。相信當大部份消費 者選擇遊戲機時也未必知道背後的 implications。

    Wii 成功之處

    下面圖表是筆者對遊戲機市場的個人分析。
    在 PS3,Xbox360 和 Wii 面世前,整個市場基本上可分成「打機者」 (gamers) 和 「非打機者」 (non-gamers)。
    「打機者」泛指家中已經擁有遊戲機如 PS2, Xbox 的一群。

    而「打機者」再可分為「高階」 (hard-core) 和「普通」 (leisure) 兩組。
    高階打機者可以是「機迷」 (對電玩遊戲非常熱衷或嗜好),或很注重整個「打機體驗」 (gaming experience) 的一群。
    「機迷」通常會花很多時間在遊戲上,和對特定 (例如 hit) 的遊戲特別熱衷。而「打機體驗」者會注重整個 gaming setup — 如電視,音響,流暢和真實的圖像等 。基本上高階打機者會較注重遊戲本身和打機體驗 (例如可能會因為某遊戲而買某遊戲機),而對價錢較不敏感。

    整個市場再可分為成人和兒童:
    成人泛指經濟獨立的一群,或是購買決定者。
    兒童泛指由家長決定的一群(基本上可分為「打機」和「非打機」,但 requirements 其實一樣)。

     
      「打機者」
    (Gamers)
    「非打機者」
    (Non-gamers)
    「高階」
    (Hard-core)
    「普通」
    (Leisure)
    成人 考慮因數: 體驗和遊戲 availability
    首選: Xbox360 (elite), PS3 或兩者皆買 (取決於遊戲)
    次選: Wii (受 Wii controller 吸引)
    考慮因數: 價格和娛樂性。
    體驗和遊戲較不重要。
    首選: Wii 或 Xbox360 (core)
    PS3 太貴
    考慮因數: 價錢平而富娛樂
    (Inexpensive and fun)
    首選: Wii (主要受 Wii controller 吸引)
    兒童 考慮因數: 健康的遊戲和合理價錢
    首選: Wii

    總括上,Wii 不但壟斷了兒童市場和拿取了部份以前由 Sony 和微軟控制的「打機者」市場,更重要的是完全成功開拓了「非打機者」市場的新金礦 — 這新市場 的規模實在無從估計,因為基本上是 "rest of the world"。這新市場之大正是 Wii outsell PS3 和 Xbox360 的主因。

    下星期再寫 Part II: Sony 的失誤和前景。

    2007年6月19日星期二

    The Emerald City — 翡翠之城

    上周末父親節到了西雅圖探訪雙親, 回程那天是夜機, 我們有空去了睇樓。

    西雅圖在1962 年曾舉辦世界博覽, 當年在「西雅圖市中心」 (Seattle Center, 圖中紅色范圍) 劃地興建 Space Needle 和 Monorail 等建築, 多年來興建了 Key Arena (NBA籃球隊 Sonics 主場), Memorial Stadium (露天表演場地), 音樂廳, 兒童和科學館, 現在已成了西雅圖的地標。

    這裏附近 (西雅圖 downtown) 近年很多新樓盤, 我們看的正在西雅圖市中心傍。

    這樓盤都幾特別, 先看裏面 sample:

    廚房連爐頭, 雪櫃, 微波爐, 洗碗碟機。廚櫃彩色和材料可配置。
    浴室用料和設計不錯。
    外形不俗, 由專人設計。
    這樓盤最突出之處是位於上面紅色范圍的左下角, 前身為西雅圖市中心的停車場, 背靠 Space Needle, 面向 Puget Sound。因西雅圖市中心位於山上, 這地盤是傾斜向海, 又因背後有 Space Needle, 所有建築都有高度限制 (65尺), 向西單位海景應該不會被阻。這地盤北向 Queen Anne 山(好區), 東向西雅圖市中心, 而南向 downtown 和遠處的 Mount Rainier。

    西雅圖最近成立了二十一世紀委員會, 負責計劃西雅圖市中心未來 50 年的發展:

    這委員會最近公佈了四個發展方案。而微軟創辦人和他妻子的基金會更會在西雅圖市中心東面興建新微軟總部。西雅圖市中心的發展前景應該不錯。

    可惜今年到目前美國樓市整體疲弱 — 前幾年借貸過鬆導致很多地區過熱和壞帳增加, 利息上升, 加上明年是選舉年, 民主黨主導國會亦無意推動經濟為共和黨造勢, 加上西雅圖市有很多興建中的房屋, 有可能供過於求, 應否投資乃個人決定, 應小心考慮。

    2007年6月11日星期一

    他鄉遇故知

    續亡兵紀念日南加洲之旅。

    打完波,我們四人會合午膳後。我和小玲子下午到了聖地牙哥動物園。 這是西岸較值得去的動物園,因為有很多有趣的動物。

    這動物園的面積很大,我們行了約四小時才行完。下面是一些動物照片:

    眼瞓嘅樹熊...啊...

    ...zzz...ZZZ...

    怕羞的穿山甲

    發緊夢嘅獅子...

    午睡中嘅黑熊...

    同啡熊

    好在...正在晚餐嘅熊貓先生無令我們失望...

    唔...啲竹好好味!
    除以上動物,差不多仲有長頸鹿,斑馬,河馬,各種山羊和野豬,熱帶雨林的雀鳥...不能盡錄。
    較可惜是看不到北極熊(喱埋咗)。
    最後,覺得這個sign幾有意思,特別是紅色的extinction指數。